English

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在华建立研发机构

2000-01-25 来源:光明日报 刘东昌 我有话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登陆”中国市场的同时,也逐步掀起了在我国建立独资或合资的R&D(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投资热潮。其中,摩托罗拉、诺基亚、宝洁、爱立信、杜邦、联合利华、松下等著名跨国大企业在我国建立的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或实验室已有初具规模,其他一些跨国公司也向媒体和有关部门宣布了此类构想,有的甚至提出了大型的R&D投资计划。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进入WTO的临近,国际上大型跨国企业将进一步加快在我国的R&D投资活动。对此,社会上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狼来了”,有的认为“与我们何干?”,我则认为,这是带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良好机遇,关键看如何把握,如何利用。

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的升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动。尽管由于体制和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我们也曾交付了一定的“学费”,但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则令世界瞩目,并由此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在向我们招手。跨国公司企业R&D机构的到来,必然拉近我国与当代高新技术的距离,改善我国企业技术升级的条件。显然,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应是难得的机会,而不应将此视为严峻的挑战。当今的时代对于面临开放的企业而言,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企业竞争力是决定其兴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企业总结出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三条经营理念:一是强化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二是加快市场应变速度(speedtorespond),三是确立以顾客为中心原则(customercentered)。这之中至少有两条是以技术为根本条件的。对我国的企业来说,技不如人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且众多以IT(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尽管从产量上已达到相应规模,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现实已是明白无误的发展瓶颈。从电脑到家电、从通讯到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的缺位已成为这些产(行)业举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企业和科技开发机构对跨国企业R&D的登陆中国不应产生“狼来了”的感觉,而应视为学习先进、提高自己的良机。

当然,跨国公司R&D机构在我国建立,是其总的市场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之一,赢利的目标和竞争因素必然使其尽量防止自己的技术外溢、实施技术转移的内部化。但是对这些R&D机构来说,我国大量廉价、高水平的科技开发人才又是他们必须利用的资源。而且管理本地化的人力资源开发规范也决定了这些R&D机构必然要充分利用中国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和相应的管理。这已在一些跨国企业的R&D机构中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的,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众多的R&D机构的设立和我国各方面改革的深入,这种企业间人才的流动将是不可阻挡的。于是技术的外溢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我国企业技术升级的推动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科技人才进入跨国企业R&D机构中工作,这对我国绝不是损失,而是极大收获。

目前,来我国设立R&D机构或来我国进行R&D投资的还仅仅是一些在我国有较长投资历史的超大型跨国企业。R&D机构从行业来看也基本集中于电信、生化制药、生活日用品等领域,特别是目前这些R&D机构所开展的项目也大都是一些对现有技术结合本地要求给予改造、改良等,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关键或核心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这种情况的形成,除因这些R&D机构的设立为时不长、尚需充实提高外,更重要的是能开展更大、更新、更高规模和水平R&D活动的机构尚未进入我国。因为我国目前还缺乏使那些大规模、高水平R&D机构落户中国的基本条件。当前,进入我国的跨国企业R&D机构大都落户于京沪两地,就是因为这两地都具备较雄厚的工业、科技和教育基础、人才集中、科研水平高等条件。特别是R&D活动展开的环境是我国其他各地难以企及的。即使京、沪两地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印度的班加罗尔以及我国台湾的新竹等地相比,也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为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跨国企业R&D机构来我国投资,我们就要更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这也许是我国进入2000年后能否实现新的飞跃的一个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